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sillydaddy  ›  全部回复第 49 页 / 共 95 页
回复总数  1890
1 ...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 95  
2022-08-26 11:03:09 +08:00
回复了 minilei 创建的主题 macOS 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 finder 的操作逻辑,求大佬解惑
@jheroy @forelegance

我又试验了一下,在原来基础上又新建了
da
dc
dg
dz
这 4 个文件夹,然后快速输入 dd ,匹配的并不是 dc ,而是 dg 。

这怎么解释原来的 dd 匹配 d4 呢?
2022-08-26 09:34:29 +08:00
回复了 minilei 创建的主题 macOS 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 finder 的操作逻辑,求大佬解惑
我建了一个 test 文件夹,里面新建
d0
d1
d2
d3
d4
这么 5 个文件夹,

我用键盘输入 d ,不论快慢,只会匹配 d0 ,d4 。输入快的时候,会匹配 d4 ,那么意思应该是 dd 会匹配 d4 ?
这与“如果没有这个项,则会一直停留在之前匹配的项”不符合啊。 @forelegance
2022-08-25 17:31:31 +08:00
回复了 edward1987 创建的主题 程序员 如何高效的生成 多次随机的结果?
@icyalala
是多项分布。但是我想不到多项分布怎么去计算(多项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不知道怎么弄),所以把它拆成多个二项分布,二项分布可以利用它的累积分布函数,直接得出中奖次数。

不过忘了说了,二项分布本身的计算很直接,但这个累积分布函数不知道有没有高效的计算方法,没有的话还不如直接循环 1000 次 random 呢。
2022-08-25 17:10:07 +08:00
回复了 edward1987 创建的主题 程序员 如何高效的生成 多次随机的结果?
楼主如果想要严谨的话,应该是利用「二项式分布」: https://zh.m.wikipedia.org/zh/%E4%BA%8C%E9%A0%85%E5%BC%8F%E5%88%86%E5%B8%83

```
二项分布 B(n, p),指的是单次实验成功概率是 p ,那么经过 n 次实验,成功次数的概率分布。

成功 k 次的概率是
{\displaystyle f(k,n,p)=\Pr(X=k)={n \choose k}p^{k}(1-p)^{n-k}}
```

先把 a 的中奖次数算出来:a 成功的概率 p=10%=0.1 ,实验 1000 次,成功次数小于 k 的分布,是二项分布 B(n,p)的累计分布函数,所以取一个随机值,与累积分布函数对应,得出 a 的中奖次数;
然后把 b 的中奖次数用类似的方法算出来,然后是 c ,最后 d 就不用计算了。
2022-08-25 15:17:31 +08:00
回复了 rizon 创建的主题 程序员 怎么区分自己写的软件是否是公司财产
看看你的劳动合同呢。
我的是:「在职及离职 1 年内,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发明、专利、著作权,都属于公司(在家做的也是一样);无关的属于个人」。重点是“相关”这个词。
2022-08-25 14:37:11 +08:00
回复了 sillydaddy 创建的主题 奇思妙想 你有「自认为」是自己作品的作品吗?
@knightjun #1 是的,「创新性」我没有列在上面的标准里面,失误了。

@v2ka #2 “作品是实在的东西,并不是一种感觉。”,就是对“实在”的“感觉”啊,有的就是没有感觉。

@coderluan #3 “自己有这个信心发出去肯定会有人愿意用”,我也这样想过,不过有些不太符合,比如主题里的第 2 个例子,性能差感觉不会有人用。

@andyJado #8 ,理解力满分💯,但我很尴尬
@aguesuka #130
你说的这个反射太阳光的方案,我还真没有找到反驳的办法。然后我搜了下,好像真有这么想的,通过反射阳光给地球降温。
@UIXX #124

难道不是吗?你如果心里所想的是其他人有行动的自由,又怎么会说出 #112 楼里的
“极端理想主义者 /表演欲旺盛者 /话题炒作者” 这样的话呢?

你说「扣帽子」这个词真是有些严重了,我只是说你有「容不得别人的自由行为」的意识或者潜意识。
@UIXX #120
说得更明白点,我提到的建网站,是个体的自由行为。

你说的那些「社会学考量」、「科学实践的落地」标准,看起来就非常可笑。就像要求一个「卖煎饼果子」的老板,注意社会影响一样。

至于你说的「调研数据的支撑」这条,因为前 2 条里包含的那种思维逻辑,也连带着被拖累了,显得很不入眼。
@UIXX #120
我还是那句话,“你说的这些「社会层面的考量」「调研数据的支撑」「科学实践的落地」好像很有道理。但用错了地方。”

你这些话的对象应该是政_府和法律制订者,而不是个人,因为政_府只有一个,法律只有一个。个体的行为,在法律范围内,是自由的,是竞争的。今天你提出一个观点,做出一个行为,明天就有人提出来相反的观点和行为。

“仅做了一些粗略的考察和计算”,是的,对于我个人来说,做的话肯定是尽量做到数据准确。但话说回来,即使我的数据非常粗糙,又怎样呢?今天我的数据不准确,明天就会有人来叫板,这不正是个人的自由行为吗?为啥你非得对个人要求到「调研数据」呢?你把我当成政_府了?还是人_大_代_表了?

你说的“高碳歧视”难道不是法律范畴的?跟某些个人对低碳的自由实践有什么关系呢?个人实践低碳,需要“社会学考量”?

有了“自由选择”,哪个正常人会“爬楼梯慢了,见客户可能就需要打车”,你这例子简直匪夷所思。

又为什么“东边减碳西边就要增碳,生活上由减碳带来的开支总会在其他碳排放方面补上”,你这难到不是一家之言吗?还是说你要代言经济学家给个肯定的结论?经济学家又能下这么肯定的结论吗?

这句“对环保重视的人不需要它,不重视的人也不需要它”,就太自负了吧。

“这是需要集权推动的,对于个人?你是哪根葱来量化我的生活?”,这话说的,好像我搞个这个还违法了不成。


总的来说,你恰好就是我附言里面说的那些人,容不得别人的自由行为,动不动就要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虽然看起来很会说道理,也仅仅一家之言而已。
@UIXX #112 > “极端理想主义者 /表演欲旺盛者 /话题炒作者:看到了低碳的好处->事无巨细数据化,恨不得将其影响渗入到方方面面。没有社会层面的考量,没有调研数据的支撑、没有科学实践的落地,不过 WHO CARES 。”

你说的这些「社会层面的考量」「调研数据的支撑」「科学实践的落地」好像很有道理。但用错了地方。

难道要求每个人买东西、信宗教、做决策前,都要执行这么一套标准流程吗?世界就是这么纷纷扰扰。
@FlyingShark
就你们的逻辑能力,还用担心我被谁牵着鼻子走?
@AlkTTT #108
@FlyingShark #109
再贴一下我在 #34 楼发的:
```
我也觉得是这样,消费者只是在终端消费产品,对于中间的生产过程没有控制能力,而主要的碳排放,就像你说的,都在生产端。所以减排主体应该还是它们。

但我觉得人们的低碳意识上来了也是好事吧,说不定消费偏好可以起到倒逼生产端的作用?
```

这么多回复里,有几个看懂我发的主题的意思了?还不够明确吗:

把碳排放的数字列出来,大家可以根据数字,自由选择。

想省碳的,从中挑大个儿的省。消费的偏好也许可能倒逼生产。

有谁说过不让坐电梯了,不让开车了?自由选择懂吗?别人愿意用低碳去实践一个好的愿望,而且你也不确定他们的行为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怎么一个个都跟经济学家似的,好像自己可以预知未来?!

自由选择,懂吗?
@pepsiwant #61 楼和 #104 楼的回复送给你:“认真看看主题,看看我表达的是什么,别表现的像个喷子。”
楼上太多不看主题就回复的。#61 楼的回复送给你们:“认真看看主题,看看我表达的是什么,别表现的像个喷子。”

另外 #96 楼的哥们儿 @INFP 戾气有点大啊,为找出“低碳关你屁事”的证明,翻遍我发的帖子,难道就没意识到“发帖关你屁事”的逻辑矛盾吗。
@Stain5 #42 > “快进到购电 购税 购物需要 碳排放点数”

当极端气候来得更频繁了,说不定真有这一天。靠大众自觉是一部分,更主要的还是依靠税收和经济(包括碳交易)的杠杆,然后倒逼新能源的发展。我瞎猜的。
@zzlatan #57 > “我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是存疑的,没有充分论证,现在全球是气候周期性变暖也说不定?”

这个结论是科学界的主流吧。我相信科学共同体的结论,我不相信科学共同体都被政治和金钱收买了。
@tcfenix #49
首先,不看主题就来发评论的,不止你一个。不过你打字比较多,看起来症状比较严重。

我有哪怕一个字提到「不坐电梯」「不喝饮料」吗?你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认真看看主题,看看我表达的是什么,别表现的像个喷子。


@eason1874 #53
嗯,有道理。没有对比就没有感情伤害。 #41 楼 @duxiansen 提供的数据很直观,1 个人顶 1 万人了。数据就是要起到警醒的作用。
@tianyou666shen #27
我也觉得是这样,消费者只是在终端消费产品,对于中间的生产过程没有控制能力,而主要的碳排放,就像你说的,都在生产端。所以减排主体应该还是它们。

但我觉得人们的低碳意识上来了也是好事吧,说不定消费偏好可以起到倒逼生产端的作用?
@kop1989smurf #11
我说了只是一个简单估算,#2 里面提到的「碳增值」「碳链」,也说明了碳排放的过程是很复杂的。爬楼梯是与坐电梯作对比。

@shanyuhai123 #15
@b1iy #16
@keepeye #18
@dinghmcn #19
@fackVL #20
你们自然是不相信。但自有其他人相信。
1 ...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 95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535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8ms · UTC 08:04 · PVG 16:04 · LAX 00:04 · JFK 03:04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