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II 最近的时间轴更新
nuII

nuII

V2EX 第 584594 号会员,加入于 2022-06-13 14:06:38 +08:00
macmini m4 外接显示器不识别
Apple  •  nuII  •  176 天前  •  最后回复来自 nuII
26
上海出美版有锁 iPhone 14 Pro Max
二手交易  •  nuII  •  203 天前  •  最后回复来自 nuII
3
macOS l2tp 连接的默认路由优先级异常
macOS  •  nuII  •  2024-01-25 12:16:29 PM
大家注意石墨本地部署版避坑
程序员  •  nuII  •  2023-11-10 14:03:13 PM  •  最后回复来自 zhenorzz
12
nuII 最近回复了
6 天前
回复了 Tsing2 创建的主题 macOS 你们在 macOS 下是用哪个纯文本编辑器的?
cot editor , 主要是语法高亮支持的比较多一点,也非常轻量
+1 ,上过一次当之后就不再自己手动选中再 ctrl c 了,只用右键的复制功能
11 天前
回复了 zhishi69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你们都在用什么型号的笔记本
需求是高分高刷,图形性能强劲可以玩大部分游戏。

* **雷神 Zero 2023 ,16 寸,4090**

一开始是用着 macbook m1 ,cpu 性能还行但是图形性能一般,而且边框太粗,换成了雷神 Zero 2023 ,4K 120Hz+64G+4090 。16 寸 4k 倒是还行,4090 的性能也还可以,4k 开 DLSS 大部分游戏都可以高特效流畅运行,但是散热声太大,而且 13 代 U 的发热量也不低,上班摸鱼太容易被发现了,用石墨烯的散热也不行,底部是塑料的而且没直接接触。另一方面 4k 120hz 虽然给力,而且能切换独显直连,但是它还是 muxless 的,本质输出还是靠核显,在 linux 下也没法分配独显给 vm ,windows 下呢不管是动画还是 UI 质感,都差了很多意思,就有了换的心思。重量 2.7kg 左右

* **MacBook Pro, 14 寸,m4 max 40 核 64G**
用了一段时间后换了 macbook m4 max 64G ,14 寸,重量就 1.6kg ,便携性大幅提升,虽然比不上轻薄本,但是带出去的次数多了太多,crossover 25 以后靠苹果自己的转译 api ,跑 x86-64 的 dx11/12 游戏都还行,在 1500x1300 (具体忘了)左右的缩放分辨率下大部分游戏都可以中特效+fsr 跑 60 帧,但是像 GTA4 这样的 dx9 32 位老游戏就不太行了,高特效也才 30 帧不到。

换掉 macos 之后的一段时间,被 win 折磨,就会怀念和美化 macos 的 UI 和动画,但是实际到手用下来之后发现 macos 现在也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碍眼小问题,比如 safari 浏览 v2 这样比较网页时,上下滑动还是会有撕裂,用触摸板虽然滑动很顺畅,达到心中的要求了,但是网页自身滚动有问题,其他浏览器也都一样。鼠标的滚轮滚动也有问题,第三方软件和滚动设置都做了,但是治标不治本。

其他新 UI 都有小细节问题,同时整体的刷新率感觉都没到 120 ,介于 75-90 之间,偶尔 120 ,流畅感并没有那么的强,最蛋疼的是垃圾刘海,很多时候太挡画面了。

* **机械革命苍龙,16 寸,5080**
现在又买了鸡哥的苍龙 5080 ,32G 内存,消费降级了属于是,但是在店里体验了下 240hz 下的感觉,发现刷新率上来之后流畅感还是要强很多的,虽然分辨率就 2k ,但是一般距离下也还行,比起分辨率,现在反而感觉刷新率带来的提升对使用质感的提高更明显,就算是在 windows 11 下,那垃圾动画都能被 240hz 拯救,用下来竟然流畅感比 macos 强不少,改成传统右键菜单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没了,游戏性上又强于 m4 max ,不用转译,所以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等啥时候能 14 寸 5k 了,整体 UI 精致感才能上来,4k 总差一口气,更别提 16 寸 4k 了。

新 50 系卡还有拼好帧 x4 ,比起 5090 便宜了整整 1 万,性能损失就 10%左右,并且还能外接水冷机,高性能场景也能照顾到,在酒店用、自驾和飞机上玩的场景下这台都能照顾到。轻便外出就带 ipad 吧,需求也都能覆盖。鸡哥重量虽然也有 2.7kg ,但是整体质感会好一点,就是键盘也太垃圾了,打字累死了。并且屁股后面的 typec 速率太低了,雷电 5 的外接盘没有用武之地了。

目前还是用着鸡哥,没有完美的笔记本,只能在需求和产品中做取舍。Linux 桌面也试过,Wayland 还是有不小的问题的,比如 rime 下的待选框显示、外接显示器的帧数和分辨率调节、传统 x11 下的 app 缩放问题,自定义缩放系数各种,动画在长期体验下来也远不如 win 和 macos 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什么!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是因为敏感信息吗?我 vivo 的备用机可以改热点 ssid ,但是不是什么奇怪的 id ,好像没有禁止修改的情况。
从个人角度来说,可能是定位不对造成的。这款产品的目标群体是谁?小公司的开发者或者个人开发者?那我接触到的可能都不太会用本地部署的 k8s 管理工具,因为核心需求是开发-测试-发布,gitlab+circleCI 这种 saas 的更快,都不用关心是不是 k8s ,直接用就完事了。需要找第三方产品的,基本都是有强本地部署需求的,也就是更看重数据安全,这类就复杂了,直接使用开源工具反而是个更好的选择。

如果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或团队,选 saas 为什么不选择更知名的产品呢?在产品没有区别于同类的非买不可的痛点功能时,大厂产品或者知名产品肯定是更易被选择。如果要本地部署,那么几乎都会有至少运维和开发两个以上团队来共同使用,这种情况下不同角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运维更侧重服务器、服务和权限管理等,对于应用本身并不关心。而开发的角色对于这类产品的决策权并不大,只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行。

所以本身定位就不对,当时我们也调研过,后面还是选择了 kubesphere ,后面又切回了 rancher 。
主流的是 2 种类型,侵入式和连接式。

Rancher ,KubeSphere 这种都是侵入式,需要先在集群里安装服务端,才能通过 Web 或者其他客户端形式来访问。

Kuboard ,KubePi ,Lens IDE 和 K9s ( CLI )之类的都是连接式,通过 k8s API 连接和 RBAC 授权,可能会在集群中创建 sa 和相关权限定义。

具体看你的集群形式和网络情况,侵入式的话基本不需要客户端,比如在隔离的 vpc 环境里,并且只有集群机器没有其他空余机器的话( KubePI 、Kuboard 需要 docker 跑,装集群里的话耦合度太高,和侵入式的也没啥太大区别了),可以装侵入式的看板。连接式的话优点是对集群没什么修改,和你直接运行 kubectl 来管理差不多,只是都需要运行在单独的客户端机器上,比如 Lens IDE 就需要桌面环境,k9s 的话会方便一点。但是如果是云环境并且使用 k8s saas 服务的话,最好还是侵入式的,连接式的在获取云授权上有一点点麻烦。

如果你是要和 CI/CD 的集成度高一点,那 KubeSphere 会比较符合需求,它把很多组件都进行了整合,直接可以部署 k8s 和启用 CI/CD 。缺点是集成度太高(包括重写和扩展了一些组件),你对相关组件不是很熟的话,出了问题排查起来实际是加大了难度。
22 天前
回复了 RealApe 创建的主题 程序员 为什么 AI 在传统软件上推进这么缓慢?
不说传统的,我们目前是做 AI 算法加强某基础工业类目的基础步骤,光用主流模型根本没什么进展,因为这些基础需要准确,需要结果是科学的,目前所谓的 AI 根本做不到这点。它可以作为辅助沟通、文化创意和助手类总结归纳的事,解放的是一小部分生活场景的生产力,其他场景能做的很有限。
22 天前
回复了 tog 创建的主题 生活 地狱开局怎么破?
不要轻易介入他人的因果。她的问题如果只来自于原生家庭,那么可以伸手拉一把,当然可能需要先面对的是让对方建立信心和希望,否则帮了也没用。但是这事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大部分想要帮助的人都没这能力,因为自己都没活明白呢。外力的帮助是溺水时递来的绳索,但是更重要的是溺水者自己的求生欲。

从这个简单的描述里除了原生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之外,对方自己是最隐蔽的问题来源,如果不能改变,救也没法救,就跟大部分人想要救赎自己的长辈父母,但是基本都不可能,困住他们的是他们自己。
24 天前
回复了 goodryb 创建的主题 小米 没想到 ARM 删帖来的这么快,是真相了么
@murmur 我的问题,我这 mkt 是指 ARM 的 markting 市场部,发文的时候没有和其他团队同步好,小米肯定要求不能透露合作细节或者会产生倾向性影响的内容。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411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18ms · UTC 04:09 · PVG 12:09 · LAX 21:09 · JFK 00:09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