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gary > 我不明白为啥揪着这个点硬开。
因为,这个点非常重要,只要你正面回答这个点,你就一定能发现你的一个严重的逻辑问题。现在,你回答了,问题自然也就曝露出来。
> 这种情况不应该提前想办法吗,等真杀了再找另一句来形容下这个人十恶不赦?然后枪毙?
这就是你的逻辑问题。你预判他杀人的可能性很大,大到需要提前采取积极措施去预防的程度。
问题是:你这个预判合理吗?
要注意,你只说了你的预判,但你并未提供任何理由去支撑这个判断。
我认为你这个判断很不合理,而且原因我上面已经说过:内心想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是正常的,没有受到心理的严重影响,就是健康的心理。
即,分两种情况:
1. 这个人因为自己的坏想法,受到了严重困扰,需要花非常大的精力去控制才能控制自己,导致失眠、影响日常社交,那他才被认为有心理疾病,需要接受治疗。
2. 如果这个人可以轻松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失眠,也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那么不管他脑子里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他都没有病,不需要治疗,也不应该被特殊对待。
这两种情况,你同意吗?
===================
> 论迹不论心类似徘徊在法律边缘,算是底线下限了,因为我相信大部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要求不仅是只要不违法只要活着就行,也不会用一句论迹不论心来规避孩子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
这句话的逻辑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论迹不论心”本来就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普遍要求,是陌生人对陌生人的要求,正如法律是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普遍要求,是陌生人对陌生人的要求,是一样的。
“论迹不论心”本来就不是家庭教育、儿童教育范畴的呀。楼主与我们就是陌生人的关系,也不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因此 “论迹不论心” 既适合我们用来评价楼主,也适合你举的那三个例子(都是陌生人关系)。反而,你说的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要求” 才是不适合我们现在这个场合的呀。
====================
后面你又举了约会与员工的例子,但你自己也应该发现了,你无法举例只是 “想” 而已的例子,因此你不得不在例子中强调他们都 “说” 出口了。说,肯定属于行为呀,法律对 “说” 是有限制的,乱说话是会犯法的,但只是“想”是不受限制的,不管脑子里想什么,都是不犯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