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这是一个专门讨论 idea 的地方。

每个人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有的时候你或许能够想到很多 idea,但是由于现实的限制,却并不是所有的 idea 都能够成为现实。

那这个时候,不妨可以把那些 idea 分享出来,启发别人。
sockpuppet9527
V2EX  ›  奇思妙想

想来探讨一下,如何欣赏艺术?

  •  
  •   sockpuppet9527 · 2020-02-26 14:45:40 +08:00 · 2724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76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这个主题来源于 行为艺术——难以判定的艺术

    原主题讲的是行为艺术,但是我看了原帖再没有看两幅画的标题和描述的情况下,并不明白贴中两幅画想表达什么。

    同时这让我想起了从小到大看过的名画。 比如梵高的向日葵:

    1

    百度百科的解读是: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该系列作品也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我没学过油彩画,也不知道如何来欣赏这副画。但是看了半天没明白,“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这是如何解读出来的。

    所以我有个几点疑问:

    1. 艺术,是当大众有同样观点产生出来的,还是作者灌输给大众的?举个例子就是,当一个作品出来的时候,是读者本身有同样的感受,还是作者告诉了读者你应该有这种感受后,读者才能欣赏?
    2. 真的有艺术素养这种东西?艺术素养指的是本身的艺术鉴赏能力还是行业的基础功?举个例子,假如我需要欣赏画,就必须要自己懂作画吗?
    12 条回复    2020-03-04 22:02:12 +08:00
    nevin47
        1
    nevin47  
       2020-02-26 15:02:40 +08:00   ❤️ 1
    推荐 LZ 看看周海宏老师的公开课,问题自然有自己的答案了
    thet
        2
    thet  
       2020-02-26 15:09:06 +08:00 via iPhone   ❤️ 1
    推荐看看朱光潜的《谈美》
    cmdOptionKana
        3
    cmdOptionKana  
       2020-02-26 15:19:19 +08:00   ❤️ 1
    先说一个词:曲高和寡

    艺术欣赏并非只有一个层次,而是有很多层次。较低层次的部分很多没学过相关知识的人都能直接欣赏,越高层次就越少人能欣赏。

    比如,让一个没学过中文的欧美人欣赏中文的书法,想必能欣赏的并不会很多。就算是中国人,也是学过一点书法的人,才能更多地感受到书法的妙处。
    cmdOptionKana
        4
    cmdOptionKana  
       2020-02-26 15:29:31 +08:00
    另外一个重点是:创新。

    一道再好吃的菜,让你每天吃,时间长了,你的感受也会变,总没有刚开始吃的时候那么好吃。

    一种新的画画技法出现,它的发明人以及早期参与完善这种技法的人是伟大的,后来者使用这种技法,可以画得很好看,但如果没有新的东西加进去,对于一个看了大量画作的人来说,就会像吃着老菜式,好吃是好吃,但没有惊喜,不会有特别好的感受。
    across
        5
    across  
       2020-02-26 15:30:31 +08:00   ❤️ 2
    我也不是专门搞美术的,不过大致可以说下:

    大部分人对艺术的理解,是在视觉层面上,因为本身不接触绘画、雕塑、文学写作等等,所以多以直观感觉作为评判标准,直说就是“好看、漂亮、真像”! 但是绘画到百年前,光学色彩原理完全被摸透了,当代一个出色的绘画艺术系学生,要画什么像什么,秒掉文艺复兴大师,这就像现在分分钟写五种排序算法一样,早半个世纪第一个提出来你也能名震一时,放当下不过是面试基础。 既然大家都能画得像了,那艺术继续发展往哪里走? 这就到了梵高和毕加索那一代,他们的画不是观察现实,而是画他们心中的世界。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艺术表达境界的提升。

    上面我说的只是一个大致方向,当代绘画也不是就这单线发展,比如高中美术课本出现过的《夜巡》, 学过摄影的都知道构图表达,这种构图怎么研究出来的? 合照应该怎么拍?你去看中世纪绘画,群体像就是大家一字排开。到了伦勃朗的《夜巡》群像,他就破天荒的截取了一个日常瞬间的构图。这种技巧现在人们实在是习以为常了,以致于好在哪都没感觉了。 又或者是《星期天大碗岛的下午》,点彩画玩的是“花式技术”,就像电视机成像一样,RGB 三原色给你调个画面,这种技术流也不是普通大众容易感知的。 所以,艺术素养确实存在,就像读唐诗光,只会中文读是可以读,可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的话,你对对诗歌的理解更深一层。

    最后总结你的两个问题:
    1. 看艺术表达形式,有些是作者希望传达给大众的,和其本人无关,比如文艺复兴时候,你画了个 100%符合光学原理的话,那是针对现实的表达,没有作者参与其中。
    有些是和其自身紧密关联的,比如蒙德里安的线条画,如果没有蒙德里安的思想和先前成就做铺垫,那画一文不值。 打个比方,15 岁女孩和 50 岁女人说“我不相信爱情了”,其情感基调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

    2. 艺术素养存在,当然,你不必会画,但是你对绘画体系不了解的话,确实欣赏不了近百年来的很多作品。
    cmdOptionKana
        6
    cmdOptionKana  
       2020-02-26 15:34:40 +08:00   ❤️ 1
    其实用“车评”这个领域来打比方就很好懂了。

    对于不懂车的人来说,对一台车的感受只能是很直观、很浅层的,很多细节他看不到,感受也不会很大。

    但是对于懂车的人来说,他能给你说一天一夜,他在这方面懂得多,能感受到的广度与强烈程度也就不同。
    Eugene1024
        7
    Eugene1024  
       2020-02-27 10:14:21 +08:00   ❤️ 1
    懂才能欣赏,比如学生时学的文言文,比如名画梦娜丽莎,想要欣赏哪个方面的东西,个人建议多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
    sockpuppet9527
        8
    sockpuppet9527  
    OP
       2020-02-27 10:24:23 +08:00
    @across #5
    多谢,总结的很到位!
    maxxfire
        9
    maxxfire  
       2020-02-27 13:46:32 +08:00
    我认为艺术是对美的追求,是生活的结晶,更是思想的传递
    vindurriel
        10
    vindurriel  
       2020-02-27 16:51:40 +08:00 via iPhone
    我认为是艺术作品的美学意义是艺术家个人风格和美学圈子(其他艺术家 评论家 金主)共同强加给大众的 作品本身的意义不是确定的 要结合艺术家个人经历 师承 甚至美术史 才能对作品的价值有共识 具体到梵高的向日葵系列 只看一幅画没有太多感觉 需要参考梵高其他的作品 他和弟弟的书信集 同时代其他的印象派画家(尤其是大批模仿者)的同类作品 才能理解 其独创性体现在色彩的大胆和笔触的特殊点状和线条状肌理 另外 艺术形式虽然相通但无法互相替代 所以不要希望通过文字来概括一幅画或者一首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信息量 特别是是标题和标签 误导性很强
    bleaker
        11
    bleaker  
       2020-02-29 13:36:26 +08:00 via iPhone
    原始的艺术往往是非常实用的,具有鲜明的意图,其本身便是传达想法的工具。例如听一些音乐时时我们能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然而过于直白的表达方式很容易令人生厌,艺术家们则会用愈发精美繁复的形式去构造解读的门槛,让目标受众也能从拆开包装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诗词中层出不穷的用典,一个未受过系统训练的读者可能完全不懂作者在表达什么,但熟悉这一话语体系的读者就能在体验作者感情之余享受解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智识上的乐趣。

    但与任何复杂系统一样,充满了大量雕饰的艺术品也会面临失控的问题:受众从作品中解读出了作者并没有想去表达的含义。一个著名的笑谈是,高考阅读题问考生为什么作者写窗帘是蓝色的,考生根据通行的阐释体系纷纷作答,最后作者自己站出来表示那窗帘本身就是蓝色。在阐释学,或者叫做文艺批评学高度行业化的时代,几乎所有艺术品的意义都变成了后设的,主流的阐释体系垄断了对作品的解释方向。虽然说一百个读者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作者想传达的只有那一个,而且有可能不是后人盖棺定论的那个。

    更严重的是,在阐释体系的帮助下,生产艺术作品也变成了可复制的过程:最直观的例子便是大咕咕咕鸡微博下面的评论,会让你感受到量产化的意象是多么无趣。

    在这一场景下,艺术家给作品添加装饰的过程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必须要小心翼翼地避开已经被纳入体系的元素。然而现代的阐释体系的覆盖面是如此之广,普通的创作者很难找到什么漏洞了。既然如此,那不如放弃表达,而是让艺术去追寻美本身,用一种几乎不带有可被阐述元素的形式,也就是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例如蒙德里安的画作,那些线条就在那儿,的确没什么可以被解释的了,但你就是可以感受到美与和谐。
    这样看来,艺术似乎回归到了“彰显上帝的荣耀”的地位:我没有用任何手法,你能感受到什么,全应归于上帝,或者说,归于基因。归于有型或无形的造物主。
    huayumo
        12
    huayumo  
       2020-03-04 22:02:12 +08:00
    喜欢看一些艺术品,摄影之类的,这里收藏了一些名画,偶尔打开自己欣赏一下
    http://www.sankedan.com/yishu/minghua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244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23ms · UTC 04:43 · PVG 12:43 · LAX 20:43 · JFK 23:43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