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读技术类的英语书籍感觉没什么压力,比如编程语言的教程类书籍,偶有不懂的词但是不影响整体理解。
平时逛推因为也只关注发英文的人,看起来也没发现有什么理解上的大问题,基本都能看懂。偶尔有一些没遇到过的用法或者词,查几次也就记得了。
但是读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时,经常看着看着就成故事会了,很难感到共情。比如我这两年偶尔会读《牛津通识系列读本》里的书,最近特意挑了一两本的英文版本看完觉得就是单纯讲了这个、讲了那个事情,而读了对应的中文版感觉就有收获一些,往往能得到一些小结论。
有没有小伙伴有这种感受?是词汇量不够?还是领域知识不够(《牛津通识系列读本》基本都是科普类,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怎么提高英语语境下的共情能力呢?
1
lowend 2023-10-09 15:46:51 +08:00 via Android 1
人在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时激活的脑区是不同的。
如果以“情”为线索,简单来说神经元为母语与“情”搭建了成熟的通路,外语则没有。 语言本身是理性/逻辑工具。渗透需要时间。如果有答案,那就是持续练习。 |
2
seres 2023-10-09 15:59:44 +08:00
查了下《牛津通识系列读本》,虽然挂着通识的名头,但蓝思值基本 1200 以上,约等于雅思阅读 6.5-7 分的水平
|
4
utodea OP @seres 我平常读英文书籍一般都是读要义,能理解整体意思就满足了。我英语四级多一点的渣渣水平,但读《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对应中译:《科学哲学》,其实还好,能读得懂。
或许需要加一下词汇量? |
5
lowend 2023-10-09 17:12:44 +08:00 via Android
@utodea
如果你看到一个亚洲孩子在哭,和看到一个非洲或欧洲孩子在哭,反应并不会有太大区别不是吗? 当有人用你的母语向你解释他为什么哭,和对你来说需要多绕一道的另一种语言解释,理解后者历程更长。 古诗不止是那几十个汉字本身。是东方操作系统连接到的深远意境。这种经验已经深深内化了,绕过了逻辑思维这道关卡直通心底。 |
6
drquest 2023-10-09 17:47:10 +08:00
一代移民不大可能达到这一点,英文不是家庭语言,所有亲密关系都是用中文的,怎么共情?
|
8
dito 2023-10-09 22:34:20 +08:00 via Android
看电视吧,别看书了,你这个阶段可能不适合看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