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战争
密宗
黄易
[美] 塞缪尔·亨廷顿 / 2017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4-11-19 读过 | 军事, 美国, 政治, 历史 | 豆瓣评分 8.6
我给它 [ 5 星] : 很喜欢亨廷顿的这本军事政治著作,他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汇报观察了在现代民族国家体制下,职业化了的较为自治的军官集团与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军事与政治在思维、伦理和实践中的体现。
从军官职业化的历史开始讲起,亨廷顿很快在理论上确定了军官的职业化特征和军事伦理。军事力量是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而现代军官集团是一个职业化团体,现代军人也是职业化人员。作为一个职业团体,军方有其自身的目的,责任。军事伦理坚持:“战争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军人为政治家服务,文官控制对军事职业主义而言必不可少。并且,服从被提升为军人最高级的德性。” 而军事职业注重集体,力量导向、军国主义、和平,“是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的”。
在讨论军事思维与 20 世纪主流意识形态关系时,亨廷顿指出军事职业伦理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有所抵触,只与保守主义更为相合。而军事职业伦理倾向在处理军事与政治的冲突时,采用文官控制军事的策略,并且区分了主观文官控制和客观文官控制,并且认为客观文官控制更能适应保全军事职业伦理。
接着,亨廷顿分析了德国与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军方表现。,认为二者虽然都被称为军国主义,但在职业伦理上与政治的关系上,德国军方(特指国防军,而非纳粹掌握的的党卫军和空军)大体保有职业伦理,却因政治主导军事,(而让许多将领和军官被清洗);而日本的军人并没有遵循军人不干政的职业伦理,而以军事主导了政治。
书中最大篇幅,亨廷顿用来分析美国自建国到二战后的历史中军事政治关系,来展现其理论在美国史中的体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美国骨子里是自由主义,而美国的保守主义是自由主义里早期的,被激进派放弃的那一部分。对照现实,的确如此,比如,原本的商业自由主义,已经被当前的激进左派中的进步主义、觉醒主义左派视为保守了。
军政关系是动态发展的,理论也会随现实更新。希望军政关系发展中,军人能保持自己的军事伦理。强者自强,以维护和平。强者挥刀,向更强者。滥用力量欺负弱小者,懦夫。
马克斯·布特 / 2011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4-12-01 读过 | 军事, 战争, 历史 | 豆瓣评分 9.1
我给它 [ 5 星] : 作者选取能突出军事科技在战役中的起决胜作用的战例,用来梳理近五百年来,人类科技发展对能量和信息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这种提高在战争中的展现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强调了技术进步应用于战争,对战略、战法、战术,等的推动作用。
技术改变战争。在战法上,冷兵器时代的两军对阵,骑兵冲锋,白刃战,到火药发明后的燧发枪炮,开始远程攻击。战争还是两军对垒摆开阵势。第一次工业革命将煤炭蕴含的能量通过蒸汽转化为更强的动力,动力大升级,海战摆脱风的影响。枪炮的发射速度和准度提高,杀伤力骤增,催生了躲在掩体后互相射击加炮火支援的堑壕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石油和电能使得更为高效紧凑的动力开发出来,汽车飞机轮船的发明应用于战成,提高远程杀伤力和资源输送力。到二战时,坦克装甲配合步兵和炮兵、飞机的战术,用运动战消灭了重防守的战壕战。更大型的战舰与轰炸机,能操造成的伤亡更是令人恐怖。核能更是造成终极炸弹的出现,核威慑下,世界大战的威胁似乎暂时消失。但战争仍不停歇,只是大家都避开核武器。信息时代人们的现代战争,转向情报探测加特种部队结合激光制导的精确空中打击,对装甲军团的运动战法有毁灭性打击,催生了无人机战法。同时,这也催生了令特种部队也头疼的游击战和恐怖袭击。面对化整为零的游击战和恐怖主义战争,人们还没有有效的战法。同时,战争扩展到信息网络上。在未来,随着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也许会有新的战争形式和武器,同核武器一起,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威胁。
就战例而言,本书写到了 2000 年后的新世纪。选写的战例,既然以军事科技变革的作用和意义为标准,同时就偏了其他因素,也很少就战争冲突的起源等外部因素做反思。
放下书本,看看当下。如今美国已经成立了太空部队,着眼于外太空的争夺和太空武器与战略的研究。眼前,就有着俄乌战争和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在进行着。军事历史学家们,该是还在研究着这进行中的战争吧。
人类还真是爱打仗啊。希望人们能看清,冲突总是有暴力之外的解决方式的。面对冲突,学会合作。愿世界和平。
詹姆士·S.科鲁姆 / 2021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4-11-19 读过 | 军事, 历史 | 豆瓣评分 9.3
我给它 [ 4 星]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裁减军备,只允许留军十万,各种武器从种类到数量,全部有限制。军事发展在监管之下。然而到纳粹时期军备扩张,二战开始闪电战震惊世界。站在一站后的角度,世界上的列强,看上去只有德国正确判断了未来战争的进程,实施了正确的战术。而这一切,据本书作者所说,要归功于 1919 年开始任魏玛国防军的汉斯 ·冯 ·塞克特和其麾下的军官制定和实施的战略和战术。
虽然德国一战战败,但冯 ·塞克特指挥过的大小战役战斗,未尝败绩。战后,他参与《凡尔赛条约》会谈,目的就是尽可能保全国防部队。之后,在帝国军队残骸之上,建立了魏玛国防军。冯·塞克特和总参谋部大多数人通过战争研究得出结论,运动战是更好的战争形式,它实际上就是“未来的战争”。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谋划、训练军队。冯 ·塞克特倡导通过自愿招募而非征兵制来组建小而精的专业部队;支持战术和技术创新,大力支持研发现代坦克和飞机等各种极其现代化的武器。军队的精英化,技术化,摩托化,运动化,体现在其军事条例和训练中。
魏玛国防军用在外国设立分厂,或者将工厂迁往国外,在海外进行现代武器研发和试验。同苏俄合作实验坦克飞机毒气,训练空军飞行员。在没有空军的条件下,通过演习中加入空军战术为部队培养够理解空地协同、空中侦察和战术对地支援的军官。
1926 年冯 ·塞克特卸任之时,魏玛国防军已经从上到下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训练,羽翼已成。规模小、装备不全的德国国防军,成了当时世界上为大规模作战而训练得最好的军队
补充书之外的小知识:冯 ·塞克特曾作为国军德国顾问团的第 3 任总顾问,于 1934 年 5 月至 1935 年 3 月在华,任内倡议建立德械化的教导总队奠定了不少国军现代化的基础。
宋杰 / 2022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12-04 读过 | 历史, 地理, 军事 | 豆瓣评分 8.5
我给它 [ 4 星] : 本书很学术,分析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成为重要枢纽的,拿出来进行历史的分析,找出助其成为战争的依托地的特点特性。我一直有个感觉,战争是能量与信息的扰动,方便资源汇集,利于交战的地方的关隘和通衢,往往是理想战场。
书中介绍的地理枢纽,有夏商周三代的甘、管,春秋之郑,战国之韩魏、函谷关和豫西通道,秦汉的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东晋南朝的寿春,两魏周齐的河东,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隋末唐初的洛阳,南宋末年的襄阳。现今的来看,都是中原腹地,郑州,函谷关,荥阳,合肥,武昌,山西运城等地。成为枢纽,是因为他们处于中原的中部,无论是东西相争,还是南北相伐,都得过这些地方。而这些地方又无强兵,加上地势比较好,利于拒敌,于是成为好的战场。
由此书,理解了易中坤卦“龙战于野”的含义。我认为易经原文中的坤卦,是对战争的筹划。寻盟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定开拔开战的季节(履霜,坚冰至),理想战场的样子(直方大)、战术(括囊,包围战)的选择,甚至有起事时的服装(黄裳)。而龙战于野的“龙战”属于战法(正面战斗)。那这个“在野”是什么意思呢?
本书前几章,介绍夏商周的战争地理,作者写到,“进攻商都朝歌“的两条路线之一,“是自洛邑北上,在孟津渡河,再沿黄河北岸往东北方向进军,到达牧野。武王、太公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于是可知,龙战于野的野,可能是指牧野。
有阅读难度。行文中多引用古文,且配图与文字遥遥相对,读起来得前后翻看。据说作者为此书准备了 42 张地图,出版的书中仅仅留存 22 张,有所简省略。
Lama Thubten Yeshe / 2001 / Wisdom Publications
2024-11-16 读过 | 觉醒, 佛教, 密宗 | 豆瓣评分 0
我给它 [ 5 星] : 佛教密宗结缘书。
密宗修炼者必须具有四种品质:虔诚投入,清明不疑,集中专注,修行隐秘。密宗之密,大概是因为第四个要求。
修行时不要广而告之,并非怕人知道法门,而是减少打扰。人做任何事,若昭彰于众,常会引来各种建议,评论。如若身边有许多不理解自己的人,就免不了被泼冷水。如此必然难以专注、不疑或虔诚。修行事大,若想事成,既内心已定,何必言说。
而密宗的知识、教法、门径,并不隐藏,全在阳光之下。此书则引人入门。
修密宗有三个前提,发离尘脱俗的出离心,发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现清明广阔的内在空性。密宗修练需要上师引导。上师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传法,而是作为修行者榜样。毕竟修行法门载于佛经是人人可知的,而开悟的上师则不可多得。
与其他宗派相区别的密宗修法是本尊观想瑜伽,关键是在意识中与所观想的上师、菩萨、神祇、佛等本尊的智慧与慈悲品质合一,消弭自我与本尊的对立。另外一个区别是密宗并不妖魔化欲望,而强调欲望也是能量,也能化为觉醒的力量。密宗双修,乃是觉醒之后才可尝试的,书中没有方法。
密宗对死亡与转世的阐述,解释了轮回转生。信者,当会消除死亡恐惧。修者,当可决定是否跳出轮回,回归本源。
薛茗 / 2024 / 上海三联书店
2024-11-01 读过 | 博物馆, 人类学, 人文 | 豆瓣评分 9.1
我给它 [ 3 星] :77 街的神龛 更适合做恐怖小说的题目,然而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学博物馆的随笔性质的书。作者文笔很好,内敛细腻。然而其行文非常西方化,让我一度以为是在看翻译的文字,几经确认才知道,作者是北大毕业,美国留学,在纽约自然博物馆做研究策展和教学工作。西化的文字风格大概是学术阅读、写作和教学所致。
第一章和第二章讲述百多年前搏厄斯和劳弗出于自身研究和为自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目的,分别对北美西北原住民和当时的中国进行的科学“远征”。借此说明早期人类学的的样子:深入其他文化,记录其中人的活动,搜集相关器物,记录声音影像,撰写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博物馆和人类学期刊,则分别成为向公众展示器物的场所和向学术界公布布发现的阵地。
在我看来,博物馆与动物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将物从他们原本的环境中拿走,在集中起来供人们猎奇。而布展,就像是养动物一样,常常要重新营造其原本的文化环境。
正在我觉得这是本历史向的书时,书的三四章一下子跳到当代,讲述作者如何提博物馆收藏唐卡<冥想观音>的故事和西班牙亡灵节神龛的布置的反思,反映出作者不仅写作西方化,视角也是西方左派化的 Woke 。作者认为物的灵韵来自背后人的故事则有一些人类中心主义的味道。
最后一章提出人类学该如何布展的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博物馆常常囤积许多器物,却不知怎么用。做成展览,让人与器物产生联系,似乎是博物馆的目的。可博物馆的神龛禁止供养参拜,物品禁止触摸,更别提使用。对器物来说,博物馆更像坟墓、监狱或加州旅店。"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人类学家常常有一种抢救心理,似乎他们不出手,某些文化就消失了。此心理也蔓延至某种程度的救世主心态在作者为代表的人类学家们身上流出来,选唐卡时要选女艺人的,亡灵节展览则引发了对美国边境政策的牢骚和非法移民的同情,在罗斯福的雕像看出种族主义,把夸富宴办出赎罪宴的味道...同时作者看不出,这与让原住民的雨神穿上吊带裙是一样的行为,即以现今的审美去评判过去的传统。
黃易 / 2012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12-03 读过 | 小说, 武侠 | 豆瓣评分 7.3
我给它 [ 4 星] : 黄易《盛唐三部曲》第一部《日月当空》。日月当空为曌,女帝武则天为自己取的名字。本书正是以武曌时期为背景展开故事。
龙鹰,原本为无名小卒,被人当作练习魔功的炉皿,却阴错阳差,在散去武功被杀之后,由死入生,练成《道心种魔大法》,成为魔门邪帝。女帝用其道心种魔大法十二篇而被封为大周国宾,进而用他铲除异己。而邪帝龙鹰,也开始借此炼心,开始了纵横宫帷,笑傲江湖,踏马边疆。
小说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南昭之地时的洱海大鬼主布局重生一节,与龙鹰的由死入生,和反复被提及的破碎虚空。此乃洋洋百万言中埋下的珠玉。
黄易写故事的能力很强,小说人物众多,场景变换,如同大型冒险一般。在讲故事的时候,时时与其前作呼应,《大唐双龙传》、《边荒传奇》,还有念念不忘的《破碎虚空》。
《日月当空》完结,但是龙鹰的故事并没有完。事实上,盛唐三部曲还有《龙战在野》 18 册《天地明环》 11 册。《盛唐三部曲》也没有写完,黄易连载第三部《天地明环》时去世了。而天地明环,在日月当空中,变留下伏笔,为“三件玉佩。上和下合起来是个中空的圆环,分别饰以代表天空的云纹和代表大地的山川纹,中间一个圆如满月”,对应的还是玄玄上天,黄黄大地,日月当空。
就算他写完了,我猜,留下的,也是个虚空。犹如热闹之后的寂静。没写完就走了,正是告诉我,不必等什么完结或者结果。什么仙胎魔种,抵死缠绵,荣华富贵,建功立业,江湖恩怨,一切的一切,皆从虚空中创造。也就可以,随时戛然而止、破碎虚空。
1
Danswerme 30 天前
战争类型的几本书勾起了我的兴趣,楼主看的是实体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