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为啥没时间玩, 搞个群星呗, 节奏也挺快的.
前一阵玩了骑砍 2 和博德之门 3, 如果神界 2 没玩过神界就挺好玩的.
巫师 2 没玩过的话推荐补一下巫师 2, 画面不差质量更高(巫师 3 就已经开始有点赛博朋克的迹象了).
最近在玩 Hades, 不过感觉是不是 PS 也有.
Java 的 Optional 和 Rust 的区别不大, 可读性下降是因为缺对应的 monadic 语法糖 . 能把?.之类的语法变换成 map 和 flatMap. 这个 Java 想加也能加, 其实就是 Scala 的 for 语法.
Rust 和 Java 不兼容的地方是 borrow checker, 但是和你说的这个问题没有关系.
同理还有 Stream / Future 之类的和 async await 的关系.
> 用到 Mac 上怎么样?有没有试过的?
之前 B&O M5 重启电脑经常重连不上, 之前刚出大 HomePod 的时候因为国内一直不卖从美帝背回来一个, 希望连接能好点. 结果发现在 Mac 延迟巨大, 根本没法用.
而且音质完全没有媒体吹得那么好, 跟原来在用的 B&O M5 差太远了, 对音响没概念的人在几秒之内就能听出来明显区别.
而且我也不用 Apple Music 也不用 Siri, 对我来说就是个坑, 很快在咸鱼上就出掉了.
不过有一说一, 这次的 Airpod Max 真不错.
这个东西靠嘴说谁也说服不了谁, 究竟有没有监听, 用哪种方式, 哪个 app, 没有大样本严谨一点的实验是很难发现的. 逆向很多时候只是知道它在收集数据, 也不一定能确定是不是就是它, 比如输入法是提交一些零散的 keystroke, 那它到底用这些数据做了什么其实很难推断. 在有人找到证据之前这个问题永远扯不清, 像输入法之类的没办法在手机本地找证据就更困难了, 除了员工爆料就只能自行怀疑了.
如果大家真这么闲, 可以合力搞个方式验证一下, 但是这种东西确实比较困难, 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就会污染样本.
比如下面我拍脑袋随便想的方式, 应该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改进或者简化:
假如写个简陋的网站部在外网, 每天有 N 个人登记自己的城市, 这个网站每天会把人们三个三个组合起来(来自不同城市), 每次参与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这个网站有一些简陋的视频语音功能(不能是输入法, 或者用桌面版的 Skype 或者 Discord 之类的), 过程中不能提任何和接下来要购买商品相关的内容(打字, 语音).
假如这三个人是 ABC, A 在自己买过的东西里找一个最冷门或者反季等等的商品, 然后在纸条上用行体手写商品名称, 在电脑摄像头上给 BC 看, 全程不能提商品相关信息. BC 任何一个人觉得对他们不够冷门, 就换倒数第二个商品. 如果找不出来就换 BC 做 A, 直到大家都能同意这个商品足够冷门为止.
然后 A 离开, BC 单独交流, 两个人随机选一个人做实验(打字, 麦克风等等), 另外一个人什么也不做. 上面三人分组的时候, 可以分打字 /麦克风等等不同的小组, 也可以有搜狗百度输入法之类的, 或者可能还可以想办法把这些人装机 app 分一下组之类的. 打字或者和麦克风输入的时候, 不要只说那个商品名, 要实际场景, 比如让另外一个人和你聊一会这个话题(“诶谁谁你买这个了吗? 我买了这个特别好用”, “挺好, 我也打买算个试试”之类的, 因为之前在 HN 之类的讨论上看到有人说怀疑关键字唤醒, 这样相对比全程分析或者上传省电且不容易被发现).
最后第二天 B 和 C 给 A 看推荐列表, 然后 A 决定是不是有影响, 并将实验数据录回网站, (假如 BC 不愿意分享推荐列表, 可以只录入 A 觉得相关性大的条目). 最后网站分别给不同的类别的组统计结果, 反复做这个实验, 样本比较大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