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sFox 最近的时间轴更新
MossFox

MossFox

V2EX 第 54359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25 07:58:05 +08:00
今日活跃度排名 1803
在努力了。
MossFox 最近回复了
1 天前
回复了 iamtsm 创建的主题 分享创造 webrtc 网页在线数据传输网站,滴滴滴
@iamtsm #6
有,WebRTC 既然走的是 P2P ,可以来一个测试端对端通讯延迟和稳定性的功能。

举个例子,有的联机游戏会走 P2P ,但是因为例如其中一方的无线网非常辣鸡或者中间网络线路很烂,即使两边玩家各自测速是正常的,实际的玩家之间的 UDP 通讯 [稳定性] 会很难直接测试。

我之前花了一天半给自己整了一个走 WebRTC 的浏览器里面能跑的测试 UDP 通讯稳定性的东西,
https://udp-ping.dev.mxowl.com/
对于这个测试页面里面的稳定性测试,有公网 IP 的服务端直接作为了一个 WebRTC Client ( createOffer ),所以即使 NAT 类型不佳、没法打洞的客户端环境也能成功建立连接。然后,为了测试连接稳定性,会以每秒 60 次的速度发带序号的 ping pong 文本信息。
延迟图像越接近一条直线,说明稳定性越好。

因为写得太匆忙太丑陋了所以就没开源,但核心原理很直接,写类似功能的话应该不会有太多坑。可以试试看,因为类似的功能似乎很少见,现在大部分都是网络测速服务,能测试稳定性的网络测试工具 Cloudflare 的那个在国内又没有节点。

(这个页面的 NAT 类型测试仅供参考,原理是批量请求几个 stun 服务器然后检查出口端口号是否唯一,但是没有额外检查 stun 服务器的请求到底有没有成功、也没有真正建立连接测试连通性。其实能修,但这个工具目前就自己用的所以懒得修了)
网页应用吗,如果 token 是存在本地的,登陆拿到 token 之后调用请求用户信息的接口可以确保 token 是被正确保存了的。
如果使用的是 Cookie 存储 token ,在跨域 iframe 里面设置 Cookie 会失败。如果用其他方式的存储,用户如果禁用了 Cookie ,基本上所有 Storage API 都会在访问时抛出异常(包括 localStorage )。这些情况都算是,登陆请求成功但是 token 没有办法被保存的情境。

我见过的大约只有上面这种了,楼下补充看看。
可以现在就用 Steam Link 之类的局域网串流试一下手机游玩是否会有晕 3D 的问题。这个因为人与人之间差异挺大,也不好说小屏幕能不能缓解。
6 天前
回复了 jmllx1963 创建的主题 程序员 构建了一个属于家里的仪表盘页面
然后用 iPad 打开此页面,吸到冰箱上面去。

家 庭 智 慧 中 枢
6 天前
回复了 summerLast 创建的主题 分享发现 你的下一台小电脑何必是 NUC
Apple 那边,M1 塞在 iPad Air 里面就是 $599 ,塞在 MacBook Air 里面就是 $999 。
再说跑分,现在手机跑分比稍早的低压 U 轻薄本高的情况非常常见。

硬件性能上,移动设备和桌面设备已经差不多了,但是这个需求,厂商应该不会太去投入。

能想到的最早的微软 Lumia 系列 (950 应该),当时的桌面模式大概算是光速去世了。闲鱼见过那个配套的同时带 DP 和 HDMI 的好高级的拓展坞,想固件升级还得连那个已经凉透了的手机。

然后就是,真要日常办公,现在还是不容易脱离桌面操作系统,尤其 Windows 这种。
提一嘴能够揣兜里也能接显示器的另一个设备,Switch 。开发者社区已经差不多把 Switch 都给撅翻了,但现在也只有安卓和 Ubuntu 能够稳定运行。(Ubuntu 的运行效果还真可以,就是 Switch 的 CPU 性能太垃圾了)
安卓机的第三方 Windows 移植,跑起来能开着能撑多久不出问题都是个谜。

即使就用安卓系统,配合一个(一般用户根本不可能会用到的) Linux 环境,想要办公,会需要从兜里掏出手机、扩展坞、键盘、鼠标、显示器,还得找个能放得下的桌子。顺便,显示器多少都是要外接供电的,一线通给手机供电也得有一头带个充电头。
相比之下,笔记本电脑可以直接放腿上,开盖就开始用。

可能有点太啰嗦了,再补最后几句……(抱歉忍不住)

微软 Lumia 950 (XL) 的桌面模式也可以配合无线投屏使用,而且手机本身还可以直接作为触摸板和屏幕键盘。这可以允许用户在有现成屏幕的情况下直接一个手机一个巴掌大的无限投屏器就可以启用那个桌面模式。一直觉得这个是很优秀的设计,但可惜凉得太快了。

总之,核心问题应该就是,没有那么多“日常办公的需求”。太小的事情就用手机处理就够了,然后对于需要在桌面设备上处理的事情,比起带一个显示器,还是直接带个笔记本电脑似乎更合理一点。

……对于 16G + 1T 闪存的白菜价手机,比起当便携主机,我的建议是直接插电插网当家用服务器(什么玩意)
7 天前
回复了 pinyoung 创建的主题 iOS 为什么 ios17 敏感内容打码不起作用?
这个功能大概是只对 iMessage 收发的媒体附件有用,不会去检测像是浏览器或者第三方应用程序里的内容。

总之,听 4 楼的,
8 天前
回复了 MJTest 创建的主题 Apple 鸿蒙转移到 iOS
应用数据不能直接转移,所以留意一下像是微信这种家伙,会需要手动迁移聊天记录。
有时候 Cloudflare API 的访问会受到影响,所以要留意一下更新解析记录的姿势。
其他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没绷住,但想想倒也合理…… 这也是移动互联网给很多用户带来的习惯,现在不管是网页还是小程序,基本都要给个二维码。相当多的普通用户眼中,浏览器是使用频率最低的软件之一。想象一下一位一直以为 iOS Safari 是指南针应用的用户(真有)。
电脑端用网页应用的话,还得顺便防着对方启动 IE 浏览器。
(华为那个真没绷住,跳应用商店要是也能有个统一的二维码就好了)
关于   ·   帮助文档   ·   博客   ·   API   ·   FAQ   ·   我们的愿景   ·   实用小工具   ·   97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067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16ms · UTC 23:24 · PVG 07:24 · LAX 16:24 · JFK 19:24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